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

中正Vs正中

「中正」之由來

易經六畫為一卦。二、五兩爻分居下卦及上卦之中。陽居陽位、陰居陰位為正位。又中且正,如六二爻及九五爻,則為正中或中正。

蔣中正、原名瑞元,譜名周泰,學名志清,字介石,其字源於豫卦六二爻。六二一爻即中且正,故曰「以中正也。」中者中庸、中和之謂。正者,止於一、止於至善。

豫卦: 六二,介于石,不終日,貞吉。  

<象>曰:「不終日,貞吉」,以中正也。

其他出現「中正」或「正中」一辭的卦有:  


:<彖>曰:需,須也,險在前也,剛健而不陷,其義不困窮矣。需有孚,光亨貞吉,位乎天位,以正中也。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。〔彖傳

九五,需于酒食,貞吉。
  <象>曰:酒食貞吉,以中正也


隨卦: 九五,孚于嘉,吉。
  <象>曰:「孚于嘉吉」,位正中


乾卦、文言:九二曰「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」何謂也﹖子曰:「龍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《易》曰:『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』君德也。」 (乾卦九二居中爻,但不在正位,故不能算是中正之爻。)


巽卦:九五,貞吉,悔亡,無不利,無初有終;先庚三日,後庚三日,吉。
  <象>曰:九五之吉,位正中


比卦:九五,顯比,王用三驅,失前禽,邑人不誡,吉。
  <象>曰:顯比之吉,位正中也。舍逆取順,失前禽也。「邑人不誡」,上使中也

==


大中至正的由來


【聯合報╱黃永武】

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X5/4155245.shtml


2007.12.27 02:19 am

自從〈大中至正別小看〉(96年12月8日《聯副》)一文刊出後,大學、中學的老師們詢問不斷,要求我說得更詳盡明白些。
「大中至正」是淵源於北宋程頤《伊川易傳》的二段話,見於:
1.《易經》恆卦九二:「能恆久於中,則不失正矣,中重於正,中則正矣,正未必中也。」
2.《易經》坤卦彖傳:「乾既稱大,故坤稱至,至義差緩,不若大之盛也。」
程子認為正未必一定是中,中則一定是正,所以中比正重一級;乾是大哉乾元,坤是至哉坤元,所以至比大緩一級。中比正重,大比至盛,便以大形容中,以至形容正,才成為「大中至正」。
後來朱熹的《周易本義》一本其說,所以「大中至正」成了程子、朱子的核心思想。北宋江緯向徽宗進呈的大中至正之道,就是程子之學,中正則不偏不倚,至公無私,至大無極,純全而粹美。這些思想,都從《易經》來的。
今天社會民主多元,政治上人人以為自己是正義的,從客觀看,立場卻未必中,切合了「正未必中」的弊病;人人聲嘶力竭、衝撞至極,從客觀看,器量卻未必大,切合了「至義不若大之盛也」的弊病,因此,程子的大中至正,乃真正是從文化教育上救今日台灣的對症良藥。

1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若某卦第二爻為陽爻、第六爻為陰爻,在周易中是稱「正中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