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

繁簡之爭



Hi 鎮剛:



I agree with your view that the current "Traditional Chinese" is in fact yesterday "Simplified Chinese".



Here is what I found from wiki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9%9A%B6%E4%B9%A6&variant=zh-hant

秦始皇在「書同文」的過程中,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,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。漢朝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記錄了這段歷史:「……秦燒經書,滌盪舊典,大發吏卒,興役戍,官獄職務繁,初為隸書,以趨約易」。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,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,提高了書寫效率。郭沫若用「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,是在採用了隸書」來評價其重要性(《奴隸制時代·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》)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,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,書寫速度更快,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。
==

我姊夫善書法,最近回台時也告知隸書之原由。可見文字之變革或者與書寫工具的改變有關。上古之時文字書寫得用刻的,故不得不精簡。我認為文言文只是精簡的白話文而已。如易經乾卦初九「潛龍勿用」若用現代的白話來講就成了「潛藏在下的龍不要沒事找事輕易表現自己是有用的」如此刻下來可不累壞了。「潛龍勿用」給人很多想像空間。
如我用Tablet PC手寫輸入,有些字已可以「書簡識繁」了。提倡「書簡識繁」是多此一舉。中文版Word 的繁簡互換除了「云、雲」等數字外,其轉換is just a mouse click away. 對學繁體字長大的中國人,在有讀簡體字文章的需要和動機下, 讀過數篇文章後,大多能應付自如,尤其是稍識行書或草書者。




The following is my writing on 王字,多用今文家之說,其中以往訓王,亦是音訓之一例。And you have been quoted....

《說文》解釋王曰:「王,天下所歸往也。董仲舒曰:『古之造文者,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。三者,天地人也,而參通之者王也。』孔子曰:『一貫三為王。』」甲骨文的王字寫作 [1](上天下一),象徵人頂天立地,赤手空拳,開天闢地,替天行道,有「天工人代」之志。《春秋》的外王之學,對「王」有幾種解釋:(1)王者,從字形來看,其三橫象徵著天、地、人之三才;一豎貫連三橫,代表王者是能夠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經世之才。(2)王者,往也,歸往義。是指能夠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,而為天下所歸往者,可稱之為王。象徵以德服人,為眾人所欽仰而接受其領導。以力服人者,謂之「覇」,不可稱為「王」,此「王、霸」之分。(3) 何休認為王者「當繼天奉元,養成萬物。[2]」帝王之學即以大公無私之心管理眾人之事,而為眾人所歸服的學問。
[1] 見《校正甲骨文編·卷一·八》。又根據交通大學黃鎮剛教授,金文的王字可寫做 ,在甲骨文中亦可寫做 ,其字型為一向下的釜,代表以王室的武力和權威。参見http://www.chineseetymology.org/CharacterASP/CharacterEtymology.aspx?characterInput=%E7%8E%8B&submitButton1=Etymology
[2] 何休,《公羊解詁》。全文為「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,《春秋》託新王受命於魯,故因以錄即位,明王者當繼天奉元,養成萬物。」見《春秋》魯隱公元年何氏之注。




Dear Minder,
I think we really share some common interest about Chinese culture after, thanks to the wonderful distance-independent internet.
Language is like a living thing. It will evolve and change. But no matter what happens, it will eventually find a way to take care of itself. As long as there are Chinese people, I think chinese will be O.K.
The current "Traditional Chinese" is in fact yesterday "Simplified Chinese". For example, 王 and 玉 look similar today, but in oracle [bronze] character, 王 is in fact 釜 facing downward symbolizing royal authority, while 玉 is a picture of a number of jade stones threaded together. The old characters do not look very similar.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then-purists might complain about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simplification, but we have no problem with them now.
On the other hand, the reason that I am interested in oracle or bronze characters is that I like to find out the "original" meaning of the word, or even those soci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long lost in history. In addition,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, the oracle and bronze characters are much more beautiful (though a bit more inconvenient to write) than the current characters.




Best
Jenn-Kang Hwang, Professor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
Dean,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
Institute of Bioinformatics
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, Hsinchu 300, Taiwan




==








Hi JK:

I agree with most of his points....

Best regards,
Minder

==

王正方:有必要學簡體字嗎?
【聯合報╱王正方】
2009.06.20 03:23 am

王正方
某公司的「台幹」訓練課程,有「學習簡體字」一項。台灣人需要學簡體字嗎?程度較優的國小五六年級生,讀簡體字文章,基本上沒有問題。較難認的像「农」、「让」、「穷」、「归」,讀上下文也猜得出來。簡體字多數借用漢字的草書行書體,再不就是大量共用他字,如髮、發相通(周潤發能在大陸做潤髮精廣告。)鬥、斗是一個字,幹、干、乾都用干,結果一片混亂,大大降低漢字的魅力和功能。至於簡體字長相醜陋,只算個小瑕疵。
漢字簡化 掃文盲卻愈掃愈多
隨著兩岸交流,維護中華文化堡壘的台灣,漢字的書寫也跟著「簡化」。君不見坊間的媒體、流行文字早就:份分、賬帳、佈布、周週,混起來用。恐怖「份子」的「分身」是何「身份」、「出份子」要掏錢、海外「賬戶」中存的是錢,沒有「蚊帳」。自繁入簡易、由簡返繁難,簡體字是懶人漢字。美國華埠餐館侍者,寫菜單把「蘑菇雞片」寫成「沒改」,只給自己看。發表在報章雜誌的文字,字寫的似是而非,太沒有職業道德。某文化團體,常請大陸崑曲團來演出,唱詞字幕上的錯別字多到離譜,只在演出前打預告:字幕經電腦程式由簡轉繁,如有錯字,請觀眾見諒。沒聽說有「校對」這種工作?
英明領袖統治大陸,下令掃除文盲。一群秉承聖意的文人炮製簡體字,出現許多怪胎;廈門的「廈」,「厂」字下面來個「下」,當地人很受屈辱,後來又改回來。每個漢字少寫幾筆,就能掃除文盲嗎?六十年過去,如今大陸的文盲和半文盲多到令人咋舌。掃盲愈掃愈多,是沒那個心吧!老百姓認字多了不好管,無辜的漢字卻被作賤。
漢字經過兩千多年的演進,從小篆到楷書,字形變化不小,千錘百鍊的自然演變讓它有多樣化、更精湛的藝術性,豐富了漢字圖像思維的邏輯性。一紙命令硬將漢字簡化,漠視「六書」、傳承,簡體字就像被切割的屍體。英明領袖一生致力於「不破不立」,破壞摧毀的力道雄厚,從沒「立」過什麼,惡整漢字,有如小菜一碟。
正體漢字 有人用就不會消失
聯合國規定,簡體字是唯一正式中國文字。有人發起簽名連署,要聯合國也將正體漢字並列。正體漢字的優美與它舉世無匹的價值,不需要聯合國官員認可,只要有人使用,正體漢字就不會消滅,但它將成為少數人的漢字,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。有更多的人學習、使用它,正體漢字和配合政策的簡體字相比,優劣立見。使用正體字的朋友,切莫妄自菲薄,身懷祖傳瑰寶,何必去用贗品?
許多大陸青年研讀正體字、勤練書法、讀古典文籍,不久正體字都有些造詣了。大陸官方新公布的簡體字,有部分恢復原狀。
台幹學簡體字是捨本逐末,必修的課程是:中國共產黨黨史。(作者為電影導演)
【2009/06/20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




主要參考資料:宣化上人,解釋道字的構造,宣化上人開示錄全集(上),1991年革新版,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出版。



魚在水中,不知在水中。人生存在空氣裡,但看不見空氣。雖看不見,但不能說空氣不存在。空氣雖沒有形相,但不能說沒有空氣。魚生存在水裡,看不見水,但牠一離開水就不能生存。人要依賴空氣而生存,雖說空氣吃不飽,但需要空氣來生存,否則所有物質都會死掉。

人間有空氣,在天上就有一股神氣、神性,在佛就有佛性。佛性和神性雖都看不見,但在聖人境界也不能沒有。若無神氣,神也會墮落。若無佛性,佛也就沒有了。這都是妙不可言的境界。我們人修行,就是要修無形的大道,無情的大道,無名的大道。所以太上老君在清靜經上說:「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。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。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。吾不知其名,強名謂道。」





道字一開始就有兩點,即陰點、陽點,也就是人字的變化,這兩點是人字倒過來的寫法。修道就是要倒過來,要逆流,非順流,順流即生死,逆流是涅槃。逆字也是上面有兩點,都是人為之,要順就順,願逆就逆。

兩點之下又加上一橫。人字分開就是一陰一陽,偏陰偏陽皆謂「極」。人道在何處得?在一字找,要從一字開始。一字為數目的本體,一字又是從何處變來的?它從○而來。○是無內無外,無始無終,掃一切法,離一切相。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密。一切萬物的開始,都從○字開始。一切山河大地、房廊屋舍、森羅萬象,都從○字開始。○字再往清楚說,就是本有的佛性,它是大光明藏,圓陀陀、光灼灼。它小,比微塵還小;它大,大過法界。所以無限大、無限小都是它,沒有限量。
可是人不守規矩,將○字弄破了,就變成一字。所以單○字沒有一字,就沒有數目,必須要有一才有數目。本是圓陀陀、光灼灼,然後變成一。一方面成陰,一方面成陽,故一陰一陽之謂道。人修道要從一字開始,要從自己找「目」,是眼目的「目」上面加一撇,即叫你迴光返照,叫你眼睛向裡看,不要往外看。合起來就是「自」,再加上走的偏旁,而成道。道必須要修它,才是道。故韓愈在「原道」文中說:「由是而之焉之謂道」即是從此處,走到那處,就是道。道是走出來的,故修道要躬行實踐,努力認真。欲返本還原,則要由一回到○,即是「得一萬事畢」。若恢復○字,即回到本來面目,而能轉妙法輪。

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

舊照

及人同窗陳華興寄來數幅舊照片給大家, 並且詩興大發作了一首英詩,
I don't know when.
I don't know why.
I don't know where.
But I do know who!

試將其中譯如下:

不知是何時?
不解是何事?
不憶是何地?
但識影中人!

接著Vera Yu (於衛民) 和首自稱無病呻吟的現代詩:

我打不知名的角落走過,
為的是場未知主題的饗宴。
放肆的青春忘卻烙上光陰的痕跡,
回首來時路,
唯有年少的名字迴盪在無風雨最深處的角落。

德者,得也。

黃鎮剛兄來信如下:

As for 德, its meaning is always fascinating to me. This character has not changed much since, well, ancient times and still retains its basic "components", 彳, 心,直 ( an eye with an "arrow" on top). On the other hand, I am interested in people sometime identify 德 with 得, which was originally written as a "手" grabbing a "貝" and no "彳". Literally, 得 and 德 have different meaning, though they may be related in a deeper way.







==



訓詁文學常以音訓,如「政者,正也。德者,得也。」

Here is what I found by Googling:
《禮記‧樂記》:「唯君子為能知樂。是故審聲以知音,審音以知樂,審樂以知政,而治道備矣。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,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。知樂則幾於禮矣。禮樂皆得,謂之有德。德者得也。」《管子‧心術上》:「德者,得也。」《禮記‧曲禮》:「德者,得理之稱。」論語為政篇子曰:「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(拱)之。」朱熹注:「德之為言得也,行道而有得於心也。」
「經典文字,往往昧於音訓,擅爲改易,甚與本義相迕,亦字學之大變。」http://www.shnuywhw.com/Elib/ElibBook.aspx?id=5304#

我有時自嘲的說「大學畢業多年了,才知道自己『小學』(文字學)沒學好。」


《說文》:「悟,覺也。從心,吾聲。」許慎以認為悟字是形聲字。許慎《說文解字序》:「會意者,比類合宜,以見指撝(揮),武、信是也。」《論衡·對作》:「冀悟迷惑之心」,就是希望能將這迷惑之心覺醒過來。悟的古字又寫做 ;五五心者,悟則成聖、成賢;不悟則為凡夫。毓鋆師曰:「『悟』字怎麼寫?吾心也。悟,要說難,難如上青天;要說易,只在問問吾心。」毓鋆師以六書中的會意法釋「悟」字,其義深長。